外牆型式改了又改
原本牆面基座設計的抿石子最後改為貼文化石片
到底是老爺or建商Kelly小姐的建議呢?
Anyway, 這外牆最後的一道-基座文化石讓我們很滿意!
就這味... 很符合我們要的味道啦
文化石的顏色有兩種可選, 一是土米色,一是灰棕色
考慮了很久很久...在建商下最後通碟才做出了決定:灰棕色
主要是因為牆面油漆色過亮, 土米色文化石一比下就顯得偏淺色
為的就是不要看起來頭重腳輕, 還有髒了也不明顯
才確認給建商隔天就送到工地開始施工 動作有夠快的
剛好下午排休可以到場觀摩觀摩
哈, 該看的也都看了... 有偷偷學撇步喔, 看觀們有眼福啦~
先確定來料正確
畫出水平線, 再以木條做記號
上方給文化石腰帶 下邊是文化片石
凸出的的腰帶文化石將屋子圍一圈起來 也區分了油漆區與文化石區
泥砂漿塗得很飽滿 一放上去就會擠壓出來
為的是不要讓縫隙有空心 這就是一個"小眉角"
搞工的是要一個一個用刷子將多出的泥砂漿刷掉 得刷上下兩面
師傅切的斜角很美 果然有兩把刷子
貼好腰帶接著貼下邊的文化片石
背面也是塗了厚厚一層的泥砂漿
來的石片大小,形狀都不一樣
這就是考驗師傅的貼功了
要從一堆石片中找出很match真的是要經驗累積的好眼力
看師傅要貼前都會一片一片比對 真厚工勒
找不到適合的就現場裁切成小塊來填縫隙
每片之間有明顯的縫隙
用類似做餅乾的擠花帶裝滿泥砂漿將縫縫填滿起來
左邊的已擠滿 右邊的還沒
恩... 視覺上果然有差
還有下一步喔
擠出的漿沒有整齊, 還要一條一條先用木棒刮去多餘的泥漿
再用刷子刷一刷 讓凹縫補的泥漿更為自然
師傅說還有最後一道 猜的到是什麼嗎?
原來啊, 文化石片上難免會滴到掉落的泥漿
所以要用濕海綿將文化石一片一片擦拭過才不會有一點一點的白點殘留
天啊... 這師傅果然是專門在貼文化石的
聽師傅說現在有泥作師傅也下來搶做貼文化石的生意
不過箇中有很多眉眉角角的要注意 並不是抹上泥漿貼上去就好
厚...還好建商找的這組師傅很贊 給我們的房子有個美美的收尾
要給這組師傅打100分
貼了兩天才完成這面牆的基座
愈看愈滿意呢~